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把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导人小麦的研究
内容摘要: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把簇毛麦(Haynaldia Vollosa)抗白粉病基因导人小麦的研究”属于农艺学科生物技术领域,研究成果适用于作物远缘杂......
内容摘要: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把簇毛麦(Haynaldia Vollosa)抗白粉病基因导人小麦的研究”属于农艺学科生物技术领域,研究成果适用于作物远缘杂......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从大豆鉴定方法研制人手,鉴定了国内外大豆种质4200余份,筛选出一批耐盐种质。遗传研究明确了大豆耐盐性受一对基因控制,耐盐为显性,并在分......
内容摘要: 组织全国26个省(市、区)28个科研单位协作攻关,制定了栽培稻、野生稻、杂交稻的观察项目和记载标准,使全国农艺性状鉴定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编......
内容摘要: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高忠丽首次发现的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天然突变体,邓景扬等经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形态解剖学研究鉴定出它的不育性是受显性雄性......
内容摘要: 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外源基因,对现代小麦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进行外源染色体检测与鉴定,是提高远缘杂交研究水平的一项关键技......
内容摘要: 小麦黄矮病毒病是小麦主产国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小麦种、属内缺乏抗源,抗病育种未见成效。 从1985年起,我们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种植业研究所......
内容摘要: 00多年来,小麦新品种都是通过细胞核基因重组或突变育成的。70年代始,国内外学者尝试通过核置换的方法获得异源细胞质小麦,利用细胞质和细胞核互作......
内容摘要: 50年来,各方面的论证说明粳型稻种是起源于陆稻。主持人俞履圻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北碚专门研究西南各省的地方稻种,于1944年发表“西南各省之......
内容摘要: 本研究对60291份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和部分育成品种进行了抗旱(涝)特性鉴定及其应用的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首次摸清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
内容摘要: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含有大量有益基因,将近缘植物和小麦的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即育成小麦与草的双二倍体,是将草的有益基因导入小麦的桥梁。选育双二倍体......